苏小班
我坐在复兴号列车上,送孩子去上学。列车飞驰在大地上,窗明几净的车厢内,几个年幼孩子的欢声笑语洒满了整个车厢。这让我想起30年前父亲送我上学的情景。
那是1992年,父亲送我去铁路学校报到。他在火车站排了一个小时的队,高高兴兴地拿来两张站票。当时买票是一票难求,能买到无座票,已经很幸运了。父亲把大大的木箱扛在肩膀上,被人群拥簇着,从拥挤不堪的站台爬上车梯,晃悠悠地挤入绿皮车高高的车门内。半分钟后,他从车窗里伸出手,把我拽进车厢。车内挤得密不透风,我惊讶地发现,厕所里居然也站了5个人。
开车后,我们在车门旮旯处安顿下来,看见沿途还有很多没挤上车的旅客。父亲说:“我们坐的是快车,400公里的路程,6个小时就到了,也就半天工夫。以前我骑车去县城,还要半天呢。”父亲说的车子,是我家的旧自行车。
4年后,我从铁路学校毕业,在陇海线上的小站瓦窑站工作。那时,东陇海线正在扩能改建。工作第一年,车站和邻站还在使用原始的半自动闭塞行车设备,每天办理列车仅20多对。后来,随着列车密度的增加和速度的不断提高,瓦窑站和相邻车站之间开通双线自动闭塞设备,通行列车达60多对。
2004年,我到徐州铁路分局调度所工作,赶上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和既有线第五次大提速。干线的部分列车时速提高到160公里。我跑通勤的时间也缩减了,能提前一个小时到家。异地通勤的那些年,我每八天回家一次,4岁的儿子总盼望我给他带回好吃的、好玩的,所以他记得我回家的时刻。午睡后他就拿来闹钟,提在手里到处跑,玩的间隙指着闹钟说:“爸爸三点就回来了。”那天我没提前打电话,想给他一个惊喜。我推开门,儿子眼前一亮,欢天喜地地叫着:“爸,你回来了。”说着,他把湿漉漉的嘴唇贴在我额头上。接着,他乐颠颠地拉着我进门,指着闹钟喊道:“奶奶看,爸爸回来了。看,两点就回来了。”铁路上的每一次提速,都能给千家万户带来惊喜,让大家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。
如今孩子长大了,受我影响,他对铁路也有浓厚的感情。他选择了去交通大学读书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高铁会融入他的生活。我坐着高铁送他去读书,与30年前父亲送我的情景相同,但乘车环境却有了天壤之别。在我参加工作的数十年里,正值铁路蓬勃发展的时期。在调度所工作的第一年,还是手工绘运行图。那时的调度室内,电铃声此起彼伏,每趟车的到开和甩挂,都需要调度员口头布置。调度员耳听报点、手写计时、嘴上复诵,脚下还要频繁踩踏通话键,大脑更是飞快地运转。到第二年,我们就顺利实现了计算机绘图,摒弃了手工作业的落后工艺。接着,调度指挥系统不断更新换代,实现了调度指挥的信息化。
如今的调度大厅已变成数字化的指挥中枢,宽敞明亮、整洁美观。一台台电脑自动传递各种报表、数据,调度指挥方式更加轻松和便捷。目前应用广泛的调度集中系统,已经在我国绝大多数线路上使用,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,让高铁运行更加安全。
2021年底,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4万公里,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加密成型。每建一个高铁站,就会崛起半座城;每修一条高铁线,就能拉动一方经济。这种绿色环保、低碳节能的出行方式,缩短了时空距离,促进了周边城市的密切交流,形成1小时、2小时、3小时生活圈;沿线餐饮、住宿、旅游行业迅速兴起,形成智慧、环保的绿色交通线。
现在的铁路,早已改变一票难求的局面。铁路客票完成了从硬板车票、软纸车票、磁介质车票到电子客票的精彩蝶变,旅客刷身份证即可进站乘车,切实做到了让旅客省时、省心、省力。
生逢盛世,当不负盛世;生逢其时,当奋斗其时。我刚参加工作时,根本想不到铁路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;再往后30年,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呢?我相信中国铁路会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出行的需求,为我国经济腾飞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