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为职工正在使用 微创疗法精细打磨道岔病害部位。 张智勇 摄
今年以来,绵阳工务段以提高 专业修的科技含量为重点,以攻克道岔养护难题为突破口,积极开展道岔病害养护技术攻关活动,全面推行道岔病害预防修的工作模式,大幅提高了道岔设备质量。
道岔是轨道结构中的三大薄弱环节之一,也是一线班组日常设备养护维修的重点。该段管辖线路范围内有道岔1080组,养护任务十分繁重。由于道岔结构较为复杂,职工在日常检查养护中稍有遗漏,极易导致病害加剧发展并造成辙叉重伤,给安全生产造成隐患。更换一组道岔需要3万余元费用,这无疑给段里的成本管理增加了压力。
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?针对管内道岔设备的实际情况,该段组织干部职工积极探索作业质量高、维修成本低的养护维修模式,全力破解这一生产难题。在多次深入作业现场对设备进行分析研究后,该段技术人员提出以精细打磨和焊补维修相结合的道岔 预防修模式,对易产生病害的道岔部位实施微创疗法,即将叉心顶端断面40毫米及以下部位产生的肥边及时进行精细打磨,从而防止因病害不断发展引起的叉心剥落掉块现象。同时,职工要在打磨过程中,加大对辙叉心和翼轨受车轮冲击部位的焊修力度,防止发生叉心剥落掉块和垂直磨耗超标等情况,增强列车通过时的平稳度。
仅在今年1月,该段就采用 预防修模式,完成了16组道岔的精细打磨和焊补作业。经轨检车动态检查,道岔几何尺寸良好,且无一组道岔出现伤损情况。这项攻关成果不仅延长了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,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,为该段节约维修费用近50万元。